一、互聯網已成為公眾參與的重要平臺
公眾參與有許多途徑,互聯網是一個重要平臺。截至2012年6月底,全國網民數量達到了5.38億。而微博客的用戶,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突破了3億。特別是近年來社交網絡的興盛,不但改變了信息傳播和社會輿論格局,也極大地改變了黨的執政環境,為公眾參與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1.互聯網形成了有效的公共話題討論空間。借助互聯網獨特的傳播特性,公眾的表達意識空前高漲。“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攝像頭”,億萬網民的“拍磚”、“灌水”、“吐槽”,形成了一個多元的意見市場。如果網民可以稱為一個群體,那么今天這個群體正在作為一支相對獨立而且有參與性的力量出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上,以聚集性“圍觀”、參與性表達,力求把信息移動到最能產生影響的地方,促使政府關注、垂詢與回應。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重構了公共領域。盡管網民的意見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但在重大事件、重要輿情方面,討論很容易集中。近年來,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及公共事務的處理中,特別是涉及社會民生的公共領域,都有公民參與的身影。比如,對于醫療、教育、住房、交通、公共安全、環境保護、收入分配等公共事務,網民都在網上廣泛表達了意見,并且借助一些具體事件,對政府施政予以影響。例如,引起大眾持續討論的郭美美事件,就引發了人們對慈善捐贈制度公開透明的強烈要求;在廈門PX事件、廣州番禺垃圾焚燒風波、寧波PX石化項目等事件中,網民意見都對政府的公共治理形成了強大壓力,最終影響了事件的走向。
2.互聯網體現了社會利益的多元性。中國社會的變革帶來了群眾利益的多元化,人民分化成不同的利益階層。這些不同利益階層的意見和訴求在互聯網上得到表達和釋放。互聯網可能曾經制造了大眾自娛自樂的狂歡,但“社會對理性與自由的訴求升溫,網絡上的意見市場已在悄然轉變,專業透徹的分析、理性的公民行動開始取代尖刻的批評調侃,為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效仿”(引自《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3(2012)》,下同)。部分公眾在互聯網上的權利表達形式有時比較激烈,一方面是出于吸引注意力、提高訴求目的達到可能性的動機;另一方面,這恰恰說明公眾對于維護自身權利的強烈期許。政府要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服務,但少數群眾甚至個別群眾的合法利益也要得到尊重和依法保護。隨著權利意識的普遍增強,要求少數人的利益服從多數人的利益的簡單做法,已經行不通了。引導公眾參與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與利益關系最密切的少數甚至個別利益主體進行對話、協商,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依法解決。
3.互聯網是公眾參與最直接最便捷的渠道。在互聯網普及前,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是分割的,群眾參與的渠道是有限的,隨著政府門戶網站的完善、政務微博的興起,為公眾參與行政過程提供更多的便捷,提升政府信息公開服務,也成為網絡信息社會政府加強自身信息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同時,在論壇、博客、微博客的互動環節,公眾的主動參與意識也得到增強,“在社交媒體的推動下,個人對公共事務的信息創造與消費,合成了空前強大的‘微力量’,擺脫了當前代價相對過高的現實公共參與,而可以便捷地擁有強大的信息傳播力、活動號召力、政治運作力”。當一個公共話題在網上被自由、熱烈討論之時,網民主動設置議程、引導公共話題走向已成為可能。由此,互聯網為公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保障公民權利提供了廣闊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公眾參與的一個模式。
二、互聯網是政府善治的工具
有序引導互聯網上日益自覺的公眾參與,既是政府善治的必然選擇,也是對政府善治的巨大挑戰。
1.充分發揮互聯網對政府善治的作用,實現政府與公民對社會公共生活的共同管理,就必須從“尋求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的理念來看待互聯網上的公眾參與。由于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調整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局面。同時,互聯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媒體的中心權威,改變了權力向權威轉化的社會基礎和方式。在公共事務討論中,互聯網會形成多元的“意見市場”,黨委政府的聲音也是多元意見博弈的一元。比如,在輿論事件中,互聯網上呈現出政府、意見領袖、“親歷者”、“見證者”甚至“經驗者”等多個“權威”并駕齊驅、多方爭奪公眾信任的局面,政府治理行為、方式及其面對公眾的議程設置主導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無法簡單地在全社會層面“統一思想”,而是要經歷公共討論的充分涌動,通過主動回應和引導,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
2.學會與公眾的權利表達打交道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建設現代服務型政府,首先是在職能上向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其根本即是維護公眾的權利。其次,同樣重要的是,在決策和實施上要提高善治意識,改變閉門造車、發號施令、強制執行的“家長式”作風。當代政治學理論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如果得不到參與制定規則過程的機會,將會缺乏對規則的認同感,從而缺乏遵守的自覺和意愿。因而,科學決策應提倡“協商性民主”,即集體決定應該由那些認同理性和公正價值觀的參與者通過協商對話而作出。在決策過程中,黨委政府態度是否坦誠,釋放的信息是否充分,采用的溝通方式是否有效,往往起到關鍵作用。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門自認為決策符合情理,但網上一片罵聲。形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門沒有耐心解疑釋惑,沒有想到自己也必須到網上爭取民意。
文章作者:王京生
責任編輯:呂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