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同區域城市化進程不同,目前我國智慧城市(鎮)建設基本可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由部委指導,旗幟鮮明地提出智慧城市(鎮)建設規劃、方案的城市。
其基本做法是:先由城市(鎮)主體向有關部委提出申請,經過省、市和部委的評審選出一批各方面條件好的市、區、鎮作為試點逐步推開。其目標明確、規劃領先,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進度計劃,及考核和標準。此類通常將智慧城市(鎮)的建設工作緊密地與城鎮化工作聯系在一起,以推動我國新“四化”的落實。其以城市(鎮)可持續發展為重點,主要針對民生核心要求(水、空氣、食、行、住、就業和城市建設),將以信息通信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與城市(鎮)建設的各個方面融合發展。這些城市首先著手全面規劃和頂層設計,規劃著眼于現實狀態和本地區的特點,以科學地展望未來。規劃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城市管理、產業發展等,把智慧城市(鎮)的建設和發展當做一個生態系統來規劃。
從現階段看,該發展模式較穩健,目標計劃可落在實處,除住建部首批90個試點之外,工信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等部門預期2013年會在智慧城市(鎮)建設方面推出自己的試點。這批城市、區、鎮的發展將會極大地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并在改善民生、和諧社會、陽光政府、城鄉均衡發展方面為兩萬多個城鎮樹立典范。
第二類是在前期“數字城市”、“無線城市”基礎上的升級。
這些項目主要由前幾年政府與電信運營商分別簽約共建,并由“無線城市”轉為“智慧城市”,基于前期“無線城市”建設,這些城市在電子商務、智能交通、遠程教育、醫療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的信息化工作,并正向智能化和智慧化方向拓展。由于多為電信企業搭臺,所以建設內容多側重于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不可能對整個城市的全面規劃(特別是未來)作出支撐。它的主要目標在于對民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化應用,讓人民的生活更便捷。
參與建設的城市多為我國的一二類大城市,三大電信運營商在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和各種應用方面仍是主要角色。另外對城市建設本身(樓房建筑、道路建設、水、空氣、垃圾處理和相關基礎建設)也作了一些規劃和實施的工作,不過由于這些大城市多數已染有“大城市病”,其首要任務是利用高新技術治理“大城市病”,再按照“智慧城市”規劃逐步推進。應該說由于城市規模過大,要實現智慧城市目標十分困難,所以有些大城市在所轄的區域內選擇了一些條件好的縣、區、鎮參加上述第一類情況的申報工作,并爭取在市內也建成一部分智慧城區、城鎮,再將區、鎮取得經驗融入全市,全面展開智能與智慧化的建設。
第三類多半是在前期與電信運營商合作過一些“無線城市”的建設,但由于目標不夠明晰、具體措施不落實,這些城市大部分停留在方案階段。通常建設了一些Wi-Fi的AP和CP,推廣了一些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應用。但由于后續投入不足,有些城市只能把“數字城市”、“無線城市”改頭換面,冠以“智慧城市”名目,但實際上并無實質性進展和實際措施。
文章作者:人民郵電報
責任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