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知情權是人民民主的應有之義,是人民行使憲法第41條規定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利的基礎。隨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5月1日正式實施,政務公開日益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施政理念之一,“星星之火”漸呈“燎原之勢”。但是實事求是而言,對于這一新生事物,我們的各級政府和部門正處于一個積極探索和逐步適應的階段,其運行現狀在諸多方面不盡如人意,相關的體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當前,政務公開最需要些什么?筆者以為:
需要巨大的改革攻堅勇氣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攻堅階段,相對于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巨大進展而言,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需要在多個方面向深度推進。政務公開將對行政體制改革發揮巨大的“倒逼”效應,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從行政理念、運行機制、工作方式等多個方面推進行政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務公開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行政工作,更是行政體制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其實質是一場正在進行的“靜悄悄的自我革命”。
革命難,革自己的命更難。政務公開將極大地考驗我們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決策水平、誠信度和執行力,將對我們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執政行為帶來潛移默化的重大影響。應當說,在對政務公開的認識上,我們的各級政府在思想認識上與黨中央、國務院是保持了高度一致的。但是,在政務公開的具體操作中,則有相當一些地方和部門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自覺不自覺地退縮、畏難、應付和觀望。
據某省政務公開工作網上調查的最新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網民對當前政府政務信息公開工作的滿意率僅為25.9%。所以說,《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真正實施到位還任重道遠。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工作落實力度的問題,其實質則仍然是一個認識問題、態度和決心問題。所以,我們必須以改革攻堅的巨大勇氣來抓好政務公開工作。
需要從公眾角度思考問題
革命需要勇氣,也要講策略、講方法。從大的方面講,推行政務公開必須從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高度,從構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的角度出發,科學合理地統籌安排部署。
在具體操作中,作為政務公開主體的各級政府和部門則應學會換位思考,多從公眾的角度出發來思考、研究和推進政務公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克服本位主義,從而真正地把握“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要求的實質,做到政務真公開。站在公眾的角度,我們就能真正找到群眾和社會對政府的不同需求和期盼,做到什么是群眾最關心關注的,就重點公開什么;什么事群眾最敏感,就及時公開什么;什么形式能讓群眾更便捷地知曉,就采用什么形式。當然,公開的內容和形式應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特別是對于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更是要主動公開并及時更新,不能“擠牙膏”式地等待群眾申請或在上級督辦檢查下被動進行。
只有從公眾的角度出發,從滿足群眾的需求出發,努力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針對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少放空炮、不做笨功,才會事半功倍,政務公開工作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好成效,贏得老百姓的充分肯定和真正擁護。
需要舍得放棄既得的利益
培根說過,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過程。改革是通過塑造一種更加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來激勵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整個機體更富有活力地運行。政務公開在本質上正是一個利益關系的再調整。政務公開的很多內容,從表面上看,僅僅是一些數據和信息,但是其背后卻是官與民、官與官之間等諸多利益方博弈的結果,這種利益包括行政權力、管理權限、經濟利益、政治地位等。“陽光法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之所以在有的地方和行業落實不夠,除去認識高度和工作力度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正在于此。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部門、關鍵行業和關鍵項目上阻力大,往往以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千方百計設置壁壘,搞不公開或推遲公開、部分公開,其癥結就是擔心喪權失利,害怕“見光死”,不敢拿出來曝光接受群眾監督。
政務公開是建設“陽光政府”的一把利劍。它需要我們各級政府和部門舍得放棄既得利益,堅決地摒棄部門利益、小團體利益至上的狹隘觀念,切實加強內部約束,依法規范行政行為,特別是要把容易發生腐敗的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作為政務公開的重點,使權力的運行置于有效的監督之下。政務公開將成為人民群眾實現民主監督權利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渠道之一,有效地防止行政權力失控、行政決策失誤和行政行為失范,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